五苓散適用之時機
外有太陽表證未除之經病+ 內有膀胱裏飲已成之府病(小便不利) = 五苓散。
在未深論五苓散適用之時機之前,要先了解仲景心法本意,所以要探討傷寒論諸條文
太陽上篇22條
原文:太陽病,發汗後,大汗出,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:
◎少少與飲之,令胃氣和則愈。
◎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五苓散主之。
註文:◎太陽病,發汗後,或大汗出,皆令人津液內竭;胃中乾,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,當少少與飲之以滋胃燥,令胃氣和,則可愈也。
◎倘與之飲,胃仍不和,若脈浮,小便不利,微熱消渴者,是太陽表邪未罷,膀胱裏飲已成)
◎用五芩散者,以其能(外)解表熱,(內)輸水府,則氣化津 生,熱渴止,而小便利矣。
集註:◎張兼善曰:白虎治表證已解,邪傳裏而煩渴者-----。
◎喻昌曰:「脈浮當用桂枝,何以變用五苓耶?」
蓋熱邪(得水),雖不全解,(勢必衰其大半),所以(微熱兼小便不利),證成消渴,則蓄飲證具,(故不從單解而從兩 解也)。凡飲水多而小便少,謂之消渴,裏熱飲盛,不可單用桂枝解肌,故兼以利水,惟五苓有全功耳。
張老師註:
◎論中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即陽明篇前文,身熱煩渴,目痛鼻乾、不得眠、不惡寒反惡熱,陽明經病範圍之內,經病當用經方,陽明經方白虎湯;太陽病,(發汗後),大汗出,此以用過藥病不解屬虛,當需加人參。
◎原文少少與飲之,(令胃氣和則愈),可知邪已入陽明經致(胃不和),胃不和少少與飲之,當飲白虎加人參湯,始與前文 20條語意同。且仲景傷寒論中,從無六經傳變有飲水可愈之理,學者當須識此。
◎試觀張兼善曰:白虎治表證已解,邪傳裏而煩渴者,其意亦指 22條當用白虎湯,非飲水也。
◎且仲景寒論示人:六經有六經的經、府病,經、府病當要用經、府藥,對症下藥則病除或病輕勢所必然的道理。今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者,服白虎加人參湯後,對症下藥病輕,若脈浮,微熱消渴者是復轉太陽:蓋以太陽表病邪淺熱微、陽明裏病邪深熱盛。
◎由此可知脈(浮)太陽表病脈,(微熱)太陽表熱證,(脈、證)俱轉屬太陽之經表,當用太陽中風(經方),宜桂枝湯。
◎若小便不利,此病機已轉屬太陽膀胱之府,太陽府病當用太陽(府藥),宜十棗湯。
◎今(脈浮,微熱消渴者),(小便不利),此病機已轉太陽之(經、府),經府病當用(經、府藥),宜五苓散。
◎試觀喻昌曰:「脈浮當用桂枝,何以變用五苓耶?」蓋熱邪得水,雖不全解,勢必衰其大半所以微熱兼小便不利,證成消渴,則蓄飲證具,故不從單解而從兩解也。蓋熱邪得水,雖不全解,勢必衰其大半,試問病勢衰其大半後,都需飲五芩散,何由病深飲水可愈乎?是以熱邪得水,(熱邪)係指煩躁不得眠,欲得飲水之陽明病;(得水)當是飲白虎湯,對症下藥,
雖然病未全解,但病勢以減輕大半,(微熱)則轉屬太陽,兼(小便不利)則膀胱裏飲已成,故以五芩散主之。
太陽上篇23條
原文:中風發熱,六、七日,不解而煩,有表裏證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:名曰水逆。五苓散主之。
註文:◎中風發熱,六、七日,不解而煩者,是有表證也。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者,是有裏證也。
◎若渴欲飲水,水入即消,如前條之胃乾,少少與飲,令胃和則愈。
◎今渴欲飲水,水入不消,上逆而吐,故名曰水逆。
◎原其所以吐之由,則因邪熱入裏,與飲相摶,(三焦失其蒸化,而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),以致飲熱相格於上,(水無去路於下),故水入則吐,(小便必不利也)。
◎宜五苓散辛甘淡滲之品,(外)解(內)利,多服煖水,令其汗出尿通,則表裏兩解矣。
方義:◎是方也,乃太陽邪熱入府,水氣不化,膀胱表裏藥也。
◎一治水逆,水入則吐;一治消渴,水入則消;夫膀胱者,津液之府,氣化則能出矣。
◎邪熱入之,與水合化為病,若水盛於熱,則水壅不化,水蓄於上,故水入則吐,乃膀胱之氣化不行,致小便不行也。
◎若熱盛於水,則水為熱灼,水耗於上,故水入則消,乃膀胱之津液告竭,致小便無出也。
◎二證皆小便不利,故均得而主之。
張老師註:
◎論中有太陽中風經病兼小便不利者,則是太陽經、府病,當用五苓散主之。
◎然致小便不利其因有三:
一者膀胱本虛,不能化氣,氣化不行致令小便不通。
一者胃熱素盛,熱盛耗津,無水不能下輸膀胱致令小便不通。
(太陽上篇22條)
一者脾虛不運,三焦失其蒸化,有水不能下輸膀胱致令小便不通。(太陽上篇23條)
◎以上三因,皆令小便不利,若兼見太陽經病,均得以五苓散主之。
◎試觀難經第九難:「數者府也,遲者臟也,數者為熱,遲者為 寒,諸陽為熱,諸陰為寒,以別知臟腑之病也。」脾屬臟,臟為陰,陰本寒;胃屬腑,腑屬陽,陽本熱。
◎由上可知,口渴一證,非純係屬熱,亦有寒者,學者亦當識此一者屬胃實熱,熱能耗水:(太陽上篇22條)胃熱素盛,熱盛耗津,無水不能上輸口唇,致令口渴,以其耗津,渴則欲得飲水,以無水故水入則消。
一者屬脾虛寒,寒不耗水:(太陽上篇23條)脾虛不運,三焦失其蒸化,有水不能上輸口唇,致令口渴,以其不耗津,渴則不欲飲水,以有水故水入則吐。
範例及解題:(可參閱傷寒論諸篇)仲景傷寒論全書,有關五苓散辨證、論治理則一也。
1. 太陽表邪未罷(經),膀胱裏(府)飲已成---(經)+(府)=五苓散。(摘自太陽上篇22註文)
2. 太陽邪熱入府,水氣不化,膀胱表(經)裏(府)藥= 五苓散。(摘自太陽上篇23方解)
3. 中風表未解(經),水停心下,而吐者,是飲格於中,水氣不得輸洩(脾虛不運,有水不能下輸膀胱,必小便不利,府也= 五苓散。(摘自太陽上篇28按文)
4. 發汗已,脈浮數(經),小便不利(府),煩渴者= 五苓散。(摘自太陽中篇15註文)。
5. 本以下之,故心下痞,與瀉心湯(痞證屬陽明當與瀉心湯),痞不解(對症下藥,病不解但減輕復轉屬太陽經),其人渴而口燥煩,小便不利者(府)= 五苓散。(摘自太陽中篇46原文、註文)
6. 心下有水氣,發熱有汗(經),煩渴引飲,小便不利者(府)=五苓散。(摘自少陰篇15註文)。
7. 太陽病,寸緩關浮尺弱,其人發熱汗出,復惡寒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,如其不下者,病人不惡寒而渴者,此轉屬陽明,渴欲飲水,少少與之(陽明經病用經方白虎湯,對症下藥轉屬太陽經)若 小便不利(府),渴者= 五苓散。(摘自陽明篇44原文)
範例不甚枚舉,摘錄至此,其餘均仿此法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