壹、總論
一、夫天有五氣,五氣者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是也,人因五氣而生長,不傷人之五氣謂之常氣,故金匱言:「人秉五常,因風氣而生長」;又言:「風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;如水能浮舟,亦能覆舟」;生萬物、浮舟者謂之五常;害萬物、覆舟者謂之五邪;故氣有常氣、邪氣之辨,五氣非俱指邪氣而言。因風氣而生長、 風能生萬物,亦能害萬物,此風字亦非單指風而言,係五氣之總名,以風為五氣之長,是以中醫諸書,除專論風邪之外,言風氣者,當是五氣之統言,學者當識於此。
二、然人致病之因不祇一端,有外因、有內因、有不內外因:外因於天,天有五氣,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是也。 內因於人,人有五臟,五臟合七情,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是也。 不內外因,每因起居不慎、房勞過度、飲食不節、過於溫涼之不一也。
三、外因感人中醫諸多論著,其論述最詳者莫過於傷寒論、溫病條辨二書,二書乃論述外邪感人始入之兩途,一者邪氣由表而入,復傳入裏,即傷寒論六經傳變是也;一者邪氣由口鼻吸受而入,由 上而下,即溫病條辨三焦辨證是也。
四、觀仲景傷寒一書,乃專論五邪中風、寒二氣,二氣感人由太陽而 入,循行三陽復轉三陰;其何以由太陽而始?蓋人身以背為陽,以腹為陰,陽者表也,陰者裏也;邪之所傳當由表入裏,由淺入 深,由陽入陰;十二經之循行,或行陽行背,或行陰行腹,各自不同,太陽行背,故言太陽主表,陽明行腹,故言陽明主裏。是以傷寒首論太陽,次言陽明------循行六經以次傳變。
五、言太陽病者,非單指傷寒一書,以外感五氣風、暑、濕、燥、 寒,感人皆當走表;故金匱言:「太陽中熱者,暍是也」;又言:「太陽病,關節疼痛而煩,脈沉細者,名濕痺」等,學者當 知太陽非俱指傷寒論而言。
六、天食人以五氣,時又言六氣何也?以風、暑、濕、燥、寒五氣,屬性本自不同,然人受邪勿論風、或暑、或濕、或燥、或寒之所傷,五氣俱化熱、傳熱、兼熱;熱甚復氣為火也,故多一火邪,果知此道理,則六氣亦五氣,五氣亦六氣也。
七、綜觀傷寒、溫病傳邪路徑雖各自不同,然傳熱則一也;故仲景傷寒論一書言,病在太陽風、寒之辨宜嚴,然傳邪化熱則一,不可不明;如論中太陽轉屬陽明,有不惡寒、但惡熱之句,已明示風、寒二氣俱在傳熱,不傳寒,理必然也。
八、或問六經既傳熱不傳寒,何以邪傳三陰又見寒證,豈非傳寒乎?亦在傳熱非傳寒也,當知受邪者虛,不虛不受邪;如三陽之邪欲傳太陰,必太陰脾土本虛,脾虛則不能化濕,邪熱之在三陽,乘脾土之虛,始復陷入裏,熱入與濕合,則熱降為溫,故病在太陰之初有身溫、手足溫等證。
九、又太陰之邪傳少陰當如何?少陰者腎,水火之臟,故其為病有水化以為寒者,有火化以為熱者;其或水化寒化、或火化熱化,當審其人,平素素偏於熱,或偏於寒;若平素素偏於寒,則太陰之溫邪與寒合則化寒,故曰少陰水化以為寒;若平素素偏於熱,則太陰之溫邪與熱合則化熱,故曰少陰火化以為熱。
十、又少陰之邪傳厥陰當如何?以少陰傳邪有水化以為寒者、有火化以為熱者,故少陰邪傳厥陰有寒厥、熱厥之辨;然厥陰屬乙木, 木邪必犯土;土有陽土、陰土之別;若係厥陰熱厥,則肝木剋陽土(胃),則有消渴、蚘厥等證。若係厥陰寒厥,此肝木剋陰土脾,肝木犯脾土則成臟厥、除中等證;學者當知上消屬肺、中消屬胃、下消屬腎,三消即非肝木之本病,何由見消渴一證?此肝木犯胃土而成中消渴。臟厥乃言脾臟厥非肝臟厥,故臟厥之死證言除中,而不言除肝。
茍能熟知傷寒論六經傳邪之要義,悉心研讀仲景傷寒六經傳變,則其六經辨證嚴然分明,六經用治井然有序,由表入裏,由淺入深,則能深入淺出,學者當需從此開始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