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身有氣血,氣血的來源,先天受自父母,後天來自飲食,經由胃的消化吸收化生津液,津液由脾臟負責運送至各臟腑、器官、組織,以供養生身之所需。

      在中醫的醫學理論,「津、液」是有特別定位的:飲食營養經吸收後注入於「脈中」化赤者為血,血是液所化,稱之為「血液」;營養經吸收後不注入於脈中,不化赤者,也就是流行在肌肉組織者為津,稱之為「津氣」,這是「血行脈中,氣行脈外」的道理。簡單舉例:手腳不小心擦傷,表皮會流一些水液出來這就是「津氣」,如果傷到血脈就會流出「血液」。



       血是有形的,血液的流行,要靠氣來推動;氣是無形的,無形的氣,必須借有形的血,才能有所依附,因此氣血的運行,是相互相濟的;氣血在「脈內、脈外」流行所產生的脈動,就是我們所說的「脈搏、脈壓」;中醫「診脈」,就是藉由脈內、脈外氣血流行,所產生不同的「脈搏、脈壓」作為診病的基礎,正常的人,氣血平調,有一定的脈搏、脈壓,但是病人氣血失調,因此有脈搏、脈壓的改變,不同的疾病,就有不同的脈象,脈象可由跳動的次數、快慢、波形等,作為陰陽、表裡、寒熱、虛實辨症的依據,詳論在脈診。

        中醫生理解剖,五臟在內各有其器,在外各自有經,五臟氣血各循其經脈流行,氣口脈動各自定位,稱之為「脈位」,學者切不可將診脈的「脈位」誤作五臟「部位」論。

         如心內有臟器,外有心經(心包經),心臟的氣血會隨其所循行的心經流注,其氣血脈動的部位,是反應在左手的寸部,所以左寸是心臟的脈位,因此要了解一個人的心臟病與不病,可由左手寸部的脈動作為辨病的基礎;其餘肺臟脈動右寸,肝臟脈動左關,脾胃脈動右關,腎臟脈動兩尺,道理是相同的,在脈學中會有專論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clf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